Http://hbz.zgny.com.cn  农业企业的商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河北省农业网首页>>资讯列表页>>专家:中国奶荒恶性循环 五年一个周期

  • 专家:中国奶荒恶性循环 五年一个周期
  • 中国农业网[资讯中心] 发布时间:2013-12-10 信息来源:了望东方周刊
  • [打印] [关闭] [查看评论] [专家答疑] [加入收藏夹] [推荐给朋友] [发布类似信息] [繁体中文]
  • 奶荒是块试金石
      中国的养殖户和乳品生产企业为了各自利益,“大难临头各自飞”,奶业至今没能走出这种恶性循环,业内人士判断,一般五年一个循环周期
      2013年底,继三元宣布12月份部分产品涨价8%后,蒙牛、光明、伊利先后跟涨。光明旗下产品更是接近全线涨价。与此同时,超市中低端牛奶的供应出现紧张。
      “原奶供应确实紧张了。”石家庄市行唐县龙州镇爱农养殖小区的老板郭连喜对《了望东方周刊》说。
      2009年10月,本刊记者到郭连喜的爱农养殖小区调查时,他正在为建造青贮坑“筑巢引牛”而忙碌,当时计划将养殖小区可容纳奶牛规模从1000头扩至1500头。四年过去了,这一计划没能实现,目前存栏量不增反减。
      “奶荒”再度来袭
      “现在包括我自家养的200多头奶牛在内,小区里总共也只有600多头。曾经我的小区一天能产出6吨奶,现在每天只有4吨。”郭连喜说,“农民不愿意养牛了。”
      前段时间,郭连喜组织一群小老板到黑龙江、内蒙古等地买牛。走了一圈发现,奶牛辽源智慧农业网不断增长,而存栏量也减少了,有钱也不好买到中意的奶牛。
      西部乳业发展协作会秘书长王伟民告诉《了望东方周刊》:“抢奶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情况。”从2013年9月乳品销售旺季开始,奶源短缺的矛盾突然凸显。各地各个企业之间争抢奶源,四川、重庆的乳品企业来陕西收奶,陕西企业又到宁夏去调奶源。
      作为传统产奶大省,黑龙江的情况也大致相仿。黑龙江奶协一个月前曾经组织过一次市场综合调研。参与调研的一位工程师告诉本刊记者,“抢奶”比较严重,但他认为这只是短暂调整。
      奶荒已迅速传导至乳制品生产企业。伊利相关人士也向本刊确认:“目前奶荒客观存在,预计明年会缓解。”
      蒙牛乳业新闻发言人翟梅对《了望东方周刊》称:“蒙牛原奶缺口在10%~20%。我们会在考虑综合成本后适时、适度调整产品辽源智慧农业网。”
      对于全国整个乳品行业的原奶缺口,目前公认为400万吨左右。
      前两年还貌似欣欣向荣的中国奶业,为何突现“奶荒”?乳业专家王丁棉也没想明白,他索性称“奶荒”之说有炒作成分,是企业想涨价。
      王丁棉向本刊记者提出疑问:“总产奶量没有减产,奶牛存栏量没有大的变化,乳制品产量没有大幅增长,何来奶荒?”
      要确定“奶荒”是否存在,本可以盘点奶牛存栏量等指标来确定。但是,中国目前奶牛存栏量众说纷纭,官方和行业内有两套说法,差距较大。
      官方数据显示,2011、2012年中国奶牛存栏量基本相当,都在1440万头左右,牛奶产量3800万吨左右,都比2008年有明显增长,“产业发展已基本具备坚实的基础”。
      但不少行业内人士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却认为,目前实际奶牛存栏量、产奶量都比上述数据要少很多。各种主观估计五花八门,有的人说存栏量在1000万头,也有说八九百万头,其中泌乳牛只有六七百万头。
      河北省石家庄市奶协秘书长刘亚男告诉《了望东方周刊》:“基于对周边区域的了解,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讲,现在的奶牛存栏量与2008年相比变化无几。”
      那么今年为何出现原奶供应紧张,刘亚男分析称:“春天大范围的奶牛疫情,夏天的反常气候,以及进口新西兰奶粉的减少,这三种因素导致的原奶供应紧张。”
      对于2013年春天的疫情对存栏量的影响,目前没有官方数据,行业内基本预估减少了20%。
      也有媒体报道说,肉牛辽源智慧农业网高企,导致奶农将奶牛当肉牛卖,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师宋亮对此并不认同:“奶牛和肉牛的肉质相差明显,一些曾经获得国家大量购牛补助的牧场企业之所以将奶荒的原因归咎于奶农卖牛、杀牛,不排除有推脱责任的嫌疑。”
      原奶收购价是高还是低
      “奶荒”必然导致生鲜奶收购辽源智慧农业网上涨。
      据王伟民了解,鲜奶收购价从2012年同期的每公斤4元多上涨到5元多,有的地方奶价已经突破6元,“收奶价与去年相比上涨40%以上。”
      据上述企业的工程师张先生介绍,一个月以前,黑龙江的原奶收购价基本已经升至4.3~4.5元/公斤。
      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3年第3季度奶类生产辽源智慧农业网指数环比增长3.1个百分点。宋亮认为农业部的数据相对比较保守。国内平均原奶收购价就早已每公斤4元多,不少地方已经5元多,山东、北京等地收奶价甚至更高。
      事实上,与国外原奶收购价对比,中国的原奶收购价一直相对较高。这就导致在此轮原奶收购价大涨之前,一方面奶农抱怨收购价几年、十年几乎没增长,另一方面与国外相比反而还高。进口原料奶粉的辽源智慧农业网曾长期低于国内,很多企业选择进口大包粉到国内加工乳制品。
      比如,根据DG Agri的统计,2013年7月份欧盟原料奶收购加权平均价约为人民币2.92元/kg,德国、法国、英国、荷兰、波兰这前五位欧盟奶业大国7月份的平均辽源智慧农业网约合人民币3元/kg。欧盟主要乳制品企业8月份的原奶平均收购辽源智慧农业网为折合人民币3.16元/kg。
      王丁棉提供给本刊的数据显示,2010年~2013年,中国原奶收购价始终高于全球平均收奶价。
      随着2008年经济危机的来临,欧洲奶农的农业补贴逐年减少,上世纪80年代补贴高企的那个“黄油山、红酒河”的富农年代已经远去,低奶价、高成本及不断减少的补贴使得欧洲一些国家的奶农也在抱怨“奶价真的很低”。
      但是,欧洲奶农具有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普遍较高的优势,比中国奶牛养殖业的抗风险能力强,奶农的生产活动没有打折扣,仍然在精心饲养,抓质量抓产量。
      大豆等农业领域的国内外比较劣势问题在奶业同样存在。“奶业是中国农业的浓缩。”宋亮对《了望东方周刊》表示。
      此外,中国的原奶收购价形成机制也不完善,基本上,由奶牛养殖业和乳制品生产业通过谈判解决。但是,一方面中国奶牛养殖业与乳制品生产企业还不是利益共同体,另一方面奶牛养殖业整体规模小、议价能力弱。这就导致企业淡季压价,旺季抢奶。
      反观乳业发达国家,已经有较为合理的原奶收购价形成机制。比如,以色列原料奶收购辽源智慧农业网由政府、协会、牧场主以及乳品企业一起商定。按照相应法规和制度,定价组织依据成本调研的实际情况,每两年确立一次原奶收购标准价。奶业协会根据实际生产成本每三个月可微调一次。企业可依据原料奶的品质,在标准奶价的基础上适当浮动。
      多年以来,中国奶业建立原料奶定价机制的呼声一直很高,这有助于破解养殖和加工的矛盾,更有助于中国奶业持续健康发展。但是,这种呼声一直未获实质回应。
      郭连喜告诉《了望东方周刊》:“三聚氰胺事件之后,相关部门曾表示要形成第三方评价机制,至今也没有落实。原料奶定价依然还是乳制品企业单方面说了算。”
      中国式养殖利益链
      原奶定价的无序,归根结底还在于中国式养殖模式的种种弊端。
      中国的奶农也充满困惑,总是兴冲冲地加入养殖奶牛行业,灰溜溜、凄惨惨地退出。奶农往往一方面是奶价上蹿下跳风险的唯一承受者,同时也是其肇事者之一。
      一旦原奶供应紧张,导致奶价上涨,奶农就加大奶牛养殖,“以草定畜、以财定畜、以技定畜、以销定畜”等养殖原则根本不在考虑范围内。随着奶牛养殖数量增加,原奶供求关系逆转,奶价下跌,奶农又会选择退出。
      面临风险和困难时,养殖户和乳品生产企业“大难临头各自飞”,中国奶业至今没能走出这种恶性循环。有业内人士以经验判断,一般五年一个循环周期。
      宋亮说:“中国乳业每一次有起色,有能力与发达国家抗衡的时候,就开始拖后腿。”而奶源一直是中国乳业过不去的坎。
      乳制品生产企业也很尴尬,他们一定程度上将奶牛养殖业推向了非常规发展的歧路,最终后果往往是企业和奶农双输。
      因此,近年来一些大型乳制品生产企业在应对终端销售市场搏杀之余,也在有意识地花费资源建立企业和奶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养殖模式和机制。比如主导组建奶联社、合作组织,以及自建规模化养殖牧场等。
      这种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但是现代奶业的基础格局还没能形成,目前的利益机制还非常脆弱。规模化养殖的贡献率还比较有限。
      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比重达到35%,比2008年提高15.5个百分点。奶牛养殖散户持续减少,散养户加速退出奶牛养殖环节。
      但是目前的规模化成效并不足以抵御“奶荒”风险。宋亮对《了望东方周刊》表示,此次“奶荒”就在于散养户加速退出形成了缺口,但规模化养殖增量又不足以弥补。
      我国奶业的恶性怪圈每一次来临,整个行业从上游到下游都会受损。奶农和乳品加工企业还没有建立紧密的利益链接机制,国内的乳业发展模式依然是乳业公司强势主导,而小规模奶牛养殖组织处于弱势地位,利益分配不合理。
      欧美乳业发达国家则基本都是采取利益合理分配的合作社模式。合作社模式实行养殖、加工、商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奶农通过自愿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奶农是合作社的股东,合作社直接创办加工企业。这就既确保各方整体利益一致,也确保各环节利益分配合理,保证了乳品质量安全,促进整个产业健康发展。
      恒天然、阿拉福兹等世界乳业大企业无不如此。但是,在一百多年前,他们同样曾面临过乳品公司和奶农之间矛盾的难以调和。
      中国已经倒闭的三鹿集团,起初就是因为类似这种合作社的形式达到兴旺,也因为放弃这种方式而走向毁灭。
      养牛本该是科技含量高的行当
      奶荒当前,很多人再度提及提高奶牛单产。只是,提高单产的困难和矛盾随之而来。中国乳业的基础性工作薄弱,绿皮火车根本跑不出高铁的速度。
      总体看目前我国奶业生产效率低,最终表现在奶牛单产水平低,饲料转化率也低。
      比如,全球奶牛单产纪录目前由以色列11.7吨的成绩保持着,我国的奶牛年均单产在5吨左右,奶牛养殖发达国家平均达到9吨。我国奶牛养殖的饲料转化效率每公斤干物质产0.8kg标准奶,发达国家在1.5kg以上。
      那么,究竟提高单产的路径能否有效实现呢?仔细分析会发现困难重重。
      首先,养牛是一项科技含量较高的行业。我国的奶牛养殖科技水平低,难以支撑如此高的单产水平。
      我国奶业从2000年左右就开始大发展,以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直到问题凸显爆发“三聚氰胺事件”。现在整个行业都意识到由传统型向现代模式转型的迫切。
      谷继承曾就奶业转型期如何建设现代奶业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将路径概括为“十化”:即品种良种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装备现代化、饲料专业化、免疫程序化、粪污无害化、产业一体化、监管法制化、质量优质化。
      良种、饲草等基础性领域往往是薄弱环节。
      “首先要有优良的品种。”谷继承说,这是基础。国内外理论与实践证实,良种及其相关技术对奶牛养殖的贡献率超过40%。以色列奶牛能达到11吨以上的高产,关键因素之一就是重视育种。目前,以色列国内95%的奶牛均为自繁自育的适应性强、高产的以色列荷斯坦奶牛。
      近几年来,我国进口了大量优质奶牛,但是奶畜良种化建设仍然缺乏后续支撑,优秀种公牛培育还不发达。单纯地依靠花大价钱买无法获得坚实的良种基础。
      因此,提高奶牛年均单产还面临一个现实制约因素。前述张姓工程师对本刊记者表示:“中国目前不适应以色列高产模式,提高单产就意味着奶牛更新速度会加快,而后备奶牛资源却补不上。有钱去买,也难以弥补。”
      此外,我国饲草料产业也不发达,离“立草为业”还有很大的距离,奶牛高产的物质基础无法保障,绝大多数奶牛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吃到优质饲草。
      奶牛饲喂足量的青贮玉米,单产可达6吨以上;每天饲喂3公斤苜蓿,每年能多产1吨奶。近年全国青贮玉米种植面积扩大至2100万亩,仍不能满足奶业发展的需要。
      业内保守估计,我国每年需要2亿吨豆科饲草,商品苜蓿草供应缺口达80万吨。苜蓿主要依靠进口。加快发展我国饲草业发展,也是加强奶源建设,从源头上提高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当务之急。
      中国政府已经实施了“优质苜蓿生产项目”,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来扶持苜蓿业种植。本刊了解到,河北省也出台了一些支持措施鼓励奶牛场、草业公司的积极性,计划到2017年新增紫花苜蓿种植面积25万亩、饲用玉米40万亩。
      此外,饲喂专业化是现代奶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我国大量养殖散户、养殖小区的奶牛饲喂不科学,曾经“拿奶牛当黄牛养”,甚至“把奶牛当猪养”。
      本刊近年实地调查了解,随着规模化养殖的推进,已经逐步开始注重精心饲喂、精细管理,尤其是规模化养殖牧场在专业化生产方面下功夫。但是,整体上饲喂水平还较低。
      目前,中国很多奶牛养殖牧场在向以色列学习养牛经验。2013年10月下旬,中国奶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谷继承带队赴以色列奶业进行了考察。
      以色列奶业发达的原因,除了机械化程度高外,还在于以色列奶业社会化分工明确、专业化程度高。牧场选种配种、兽医工作、粪污处理,甚至连牛场苍蝇控制都有专业公司负责。这些专业服务团队与牧场紧密合作、相互依存。
      由此反观中国奶业,就可以见到差距,基本上各个环节的专业化组织都欠缺或者弱小。绝大部分奶牛养殖户不知道饲养奶牛有标准,卫生防疫有规矩,消毒防疫有制度。
      经营管理各自为战,饲养方法粗放随意,养殖成本甚至比发达国家还高,原料奶品质却还会让人提心吊胆。
      乳业扶持政策需要重新审视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国家财政花费大量资金对奶业进行扶持,这些政策扶持究竟起到多大作用,是否需要重新审视和修正?
      2008年至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巨资支持改造完善了3000多个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小区,改良奶牛5200万头,支持以婴幼儿配方乳粉为重点的60多个乳制品项目生产条件改善和检验检测能力建设。从2012年开始,中央财政每年还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乳制品和婴幼儿配方乳粉的风险监测和风险排查。
      再加上一些地方政府财政也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奶业进行扶持。这五年,国家在奶业发展上的花费不可谓不多。
      一些业内人士观察,国家政策扶持并没有带来预期效果。甚至有观点认为,相关部门“着力不当,方向有所偏颇”。
      前几年,“大牧场”“超级大牧场”大行其道,而这两年在规模问题上已经趋于理性,“适度规模”被更多地提及。
      不仅可持续性成问题,大规模养殖也并没能带来明显成效。目前,中国乳制品企业仍有63%的奶源需要来自小规模养殖场,其中以散户养殖为主。企业自有奶源对企业的补充约为15%左右。
      这不免感到疑惑:那些大规模牧场套取了国家大量财政补贴,为什么在奶荒面前依然束手无策?
      2013年3月,中国奶协赴14个省区市调研奶业发展和奶源基地建设。结论是,虽然奶源基地建设总体滞后,但已有所改善,乳品企业自建牧场普遍有困难,缺乏技术和管理人员,奶牛养殖和乳品加工环节没有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等。
      补贴方向如何梳理?“过去几年大力支持‘大规模+企业自建’的路应该是走偏了,现在该是及时将方向调整过来的时候了。我们应该强调适度规模。2008年乳业的风险出在管理混乱的奶站,是有形的。现在搞大牧场,如果出现风险就可能是无形的,保不准冒出个什么风险,将极具摧毁性。”宋亮说。
  • 中国农业网编辑:本信息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

  我来说两句:
 [查看评论]»

广告
尊敬的中国农业网用户:近期一些“公司”以注册域名为由,通常说:企业域名到期、不续费马上就停止等为借口,欺骗企业。如中国农业网用户接到此类电话,请及时和中国农业网客服联系:010-62110035。谨防上当,特此公告! 近日,一些不法人员打着中国农业网或以中国农业网的名义向企业或个人收取服务费用,给客户造成很大损失。至此,中国农业网郑重声明:《中国农业网》由北京中农凯丰科贸有限公司1999年创建成立,迄今为止没有委托过任何公司、个人在北京、内蒙古、杭州及其他任何地方开展业务,为此,中国农业网公布了我网站客户服务人员姓名和联系电话,请广大客户擦亮眼睛,了解核实清楚以免上当受骗。 同时,我们也规劝个别不法人员悬崖勒马不要在违法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中国农业网将视事态发展拿起法律武器进一步追究法律责任.
回到顶部